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时候,二战刚刚落幕,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机制,避免继续爆发大型冲突。这时,设定常任理事国拥有的一票否决权,便成为确保大国之间相对平衡的一种方式。假如没有这一机制,大国情绪稍微不满,就可能直接撂挑子走人,导致整个战争前线的崩溃。
再来看斯图布的提议,乍一听这话似乎很有道理,毕竟当今世界军火冲突频仍,许多国家尤其是小国希望通过改革联合国的机制来增强自己的发声权,但要知道,这并非是高校辩论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美国密切关注着这一动向,显然对斯图布的提议有所警觉。美国国务院曾明确表示,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摆明了就是在玩火,是对全球稳定局势的直接威胁。正因如此,美国即使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也不愿意破坏现有的国际规则,因为这对于它自身的战略利益来说,根本是自掘坟墓。
实际上,芬兰并非孤军奋战。在此之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曾提出希望限制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甚至要求在面临严重人道危机时必须说明理由。而日本则趁机提出了扩大常任理事国的建议,以此稀释原有五常的权利,试图让这些特权变得不再那么绝对。但无一例外的是,所有这些提议都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陷:修改《联合国宪章》并不是简单的事务。在这场集体博弈中,任何对权力结构的动摇,都需要五常一致通过,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芬兰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自然也是带着西方阵营的色彩。众所周知,芬兰近年来在台湾问题等方面逐渐站在西方立场上,这无疑让中国和俄罗斯对其产生了警惕。尽管芬兰的提议可能代表了一些中小国家的心声,但其能否影响到国际格局,却依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何况,芬兰的提议打的算盘,是否考虑过当今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当年,五常否决权的设置,实则是为了保障大国之间能够围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探讨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对抗。倘若真按照芬兰的想法推翻这样的机制,意味着未来的国际关系将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潜在的大国冲突风险将成倍增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战后秩序的建立是以牺牲和妥协为基础的,随意冒进的改革极可能导致重蹈覆辙。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也看到了世界大国的另一个侧面。美国之所以选择站出来反对芬兰的提议,是因为它深知否决权的重要性。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已经六次运用这一权利,阻止对以色列的谴责,帮助其在冲突中保持优势。如果失去了这一工具,等同于剥夺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相较之下,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了相对低调的态度,虽在国际上也多次批评滥用否决权,但对芬兰的提议未作迅速回应,显然是在静观其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不仅来源于对五常地位的尊重,更是基于其稳定发展的深思熟虑。毕竟,作为五常之一的中国,获得这一地位是经过重大历史牺牲换来的,轻易放弃绝非明智之举。
芬兰总统的提议无疑是一场政治演出,尝试用“改革”的名义唤醒那些追求公平的小国们的幻想。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国际关系的基本逻辑并不会因为一两个小国的呼喊而轻易动摇。虽然芬兰希望借此提升其在西方阵营中的角色,但必须清楚的是,独立的国家声音在当今复杂的国际体系中,仍然是微弱的。最终,联合国的规则不会因为某个小国的好意提议而改变,五常的地位依旧势固,这场关于一票否决权的讨论,不过是试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