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

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天河马新闻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网易科技)

今年双11可谓风波不断,李佳琦直播间粉丝前脚刚遭遇品牌背刺,后脚又因直播间"清库存"陷入争议。不少消费者正价购入商品后,发现到手的竟是临期商品。这场讨论也将"临期商品"这个长期存在但处于边缘的领域,推到公众视野面前。

长期以来,除了涉及食品安全的饮料、零食等商品外,消费者对于临期商品并没有太多感知。在零售链条中,临期商品的处理流程也因为远离销售终端,不被大众关注。

然而,随着消费需求与市场环境的变化,近几年临期商品逐渐摆脱零散处理的旧模式,开始以独立业态的形式走向市场。伴随新业态的出现,新的问题也随之滋生:假货混售、日期篡改、"冒充"临期等现象涌现,为这个本就不易建立信任的市场,蒙上了新的阴影。

"隐身"的临期商品

在零售行业,商品临期是所有商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无论是食品、日用品、美妆还是电器,都可能因生产过剩或销售计划偏差而产生临近保质期的库存。而商品一旦临近保质期,其市场价值便会大幅缩水。对于商家来说,如何高效处理这些即将贬值的资产,就成了运营的重要环节。

也正因如此,像双11、618这类消费者集中囤货的电商大促节点,自然而然地成为商家清理库存的关键时机。而李佳琦这类拥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头部主播,更是品牌快速消化库存的关键渠道。

通常情况下,临期商品的处理路径包括以下几种:通过折扣降价吸引消费者购买;捆绑搭赠在正常商品中消化;通过员工内购、公益捐赠或活动赞助的方式处理。若上述方式仍无法消化,最终只能销毁报废。对经销商而言,临近保质期仍未售出的商品,一般可按合同约定退回厂家,或通过内部折扣渠道处理。

不同品类的临期商品,其处理方式也有差异。食品因直接关乎消费者健康,处理流程更为规范。未售出的临期食品,一般会作为饲料原料、进行堆肥或能源化利用。

以月饼为例,每年中秋节后产生的大量库存月饼,会被回收至工厂,包装可能被再利用,而月饼本身则会经过专门处理:首先破坏外观以防回流市场,再由专业公司回收用作饲料,部分企业还会在第三方监督下直接销毁。当然,在规范处理之外,也存在一些不良商家会将临期食品,甚至篡改生产日期的过期商品,销往监管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

家电领域的处理略有特殊。因为家电本身易产生库存积压,除了存放时间过长会进行报废外,部分库存产品会经过零部件更换后,以新的生产日期重新上市。但消费者对这些"焕新"后重新上市的家电难以察觉。

2023年新京报就曾报道,A.O.史密斯公司对回收的数万台库存产品更换包装、铭牌后,以新日期出厂销售,且未向消费者披露实情,这也是家电行业的普遍做法。

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

服装行业虽无严格保质期概念,但过季商品通常通过折扣渠道、奥特莱斯或剪标店处理,部分甚至会更换商标后以其他品牌重新上市,也包括用更低的价格转售至三线、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

总体来看,消费者在不同品类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各不相同:食品领域尚可通过查验日期做出有限选择;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则可能面临生产日期被"刷新"的风险;而无明确时效标识的品类,更使消费者难以做出判断。此外,线上购物渠道的普及增加了消费者接触临期商品的概率。与线下可自主查验日期不同,线上购物让消费者在无形中让渡了这部分知情权。

许多消费者都有过类似经历:比如在线下超市购买酸奶这类短保商品时,会习惯性地比对同一款产品的所有日期,反复挑选最新鲜的一批。因为总有一些临期商品混在其中,稍不注意,就可能以同等价格买到即将过期的产品。

当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日用品、食品、药品等各类商品时,则有更高的几率会收到临期产品。这些在线下场景中本不易被选中的商品,在线上却成了消费者的"被动接收品"。当消费者发现问题并反馈时,商家往往通过发放优惠券或现金红包等方式进行补偿,部分消费者会接受这种处理方式,但也有消费者坚持要求退货或更换日期更新的产品,这一过程也耗费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

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从商业效率角度来说,各类线上渠道在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便利、丰富平台选择、提升配送效率的同时,也为商家构建了高效的"库存消化通道",极大地方便了商家的库存流转。

从边缘市场到大生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借助电商渠道进行库存消化仅仅是企业日常运营的附属环节,并未形成独立的商业模式。这也曾是临期商品市场的常态。

然而,随着好特卖、嗨特购等专业临期折扣店的迅速崛起,临期商品赛道在近几年迎来了"质变"。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原本边缘的市场已成长为一门独立且利润可观的新生意,大量个体创业者随之涌入,通过开设社区折扣店或灵活摆摊的方式参与其中。

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临期折扣店的综合毛利率可达50%。有创业者曾向媒体透露,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单日营业额轻松破万,毛利率约70%,净利润率也能达到40%。

除了实体店铺和摊位,还出现了专门整合临期食品的平台。例如"惜食魔法袋",以"盲盒"形式销售临期食品,消费者线上支付、预约后到店自提,覆盖烘焙、简餐、饮品等品类,售价多为原价的三到四折,深受年轻群体青睐。

线上渠道也在积极布局。京东平台专门开设了"临期清仓专区",品类比线下更为丰富,涵盖休闲零食、粮油乳品、酒饮、美妆和日用品等。该专区已吸引超190万人关注,成为线上临期商品销售的重要入口。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也有大量名称中直接带有"临期""折扣"等关键词的专卖店,主营食品和日用品。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有部分商家将临期产品作为一部分业务进行推广。同时,平台上也有不少寻求收购自家临期产品的帖子,也活跃着专门收购临期产品的买家,形成了小型的C2C交易圈子。

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临期商品看似已摆脱了过去隐蔽的处理方式,走向了规模化与平台化。然而,这门新兴生意也出现了诸多乱象。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与"临期"相关的投诉已累计高达1.6万条。

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

媒体已曝光过诸多相关案例。例如,好特卖门店曾被曝光销售假冒洗护用品,据报道其采购假冒商品后,以"低价正品""厂家直销"等名义分销至其他超市。更早之前,好特卖还因销售过期巧克力被罚款7000元。

《羊城晚报》去年也曾揭露,小红书平台上存在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部分商家打着"免税临期"名义低价售假,有消费者最后凭借第三方鉴定证明才成功退货退款。

即便在京东自营的"临期清仓专区",消费者也遭遇过货不对板、价格误导等问题。据惊蛰研究所观察,该专区中部分标注为"临期"的商品,实际并未达到临期标准。根据相关规定,保质期大于等于1年的食品,到期前45天才算临期。以专区中的一款皓乐齿(Ora2)牙膏为例,其保质期至2027年1月25日,距离过期还有将近一年零3个月。其拼团价14.9元,单独购买价17.9元,反而高于京东超市未标注临期的同款商品(15.9元)。

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图片来源:京东APP截图

当前,临期商品市场中已出现一系列系统性问题:将低价假货冒充临期商品销售、将过期商品篡改日期后充当临期商品、部分所谓"临期"商品与正常商品价差微弱甚至出现价格倒挂。这些现象也已成为临期商品市场新的隐蔽乱象。而在这些可见问题之外,或许还有更多隐秘的角落尚未被曝光。

要透明,不要套路

需求决定供给。临期商品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生意,本质上反映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的真实需求。这背后,是大众消费观念的理性转向:越来越多人不再将"临期"等同于"劣质",而是学会在保质期内做出更务实的购买选择。

年轻消费群体尤其表现出对这一模式的接纳。从零食、饮料到美妆个护,各类临期消费品中都不乏他们的消费痕迹。他们之所以主动选择临期商品,正是看中其在价格与品质之间取得的有效平衡。这种理性消费心态,不仅为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也成为吸引大量市场主体涌入的重要原因,进而推动临期商品从边缘化的"处理渠道",逐步走向大众化的消费赛道。

当然,临期商品"专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透明、定价合理的前提之上。倘若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以接近正价购买临期商品,甚至被动收到临期产品,或是买到过期商品、假货,那么交易的公平性便不复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信誉与品质保障成为关键。消费者会被"临期专卖"吸引,是因为看中了"正品低价+平台自营"所构建的信任背书。然而,如果消费者在平台遭遇价格差异不明显、甚至买到假货等问题,而平台又未能严格把控产品保障用户体验,本质上也只是在消耗自身长期积累的信誉资产。

从当前种种行业现象来看,在临期商品这门日益走红的生意中,部分商家仅将"临期"视为吸引流量的标签,在实际经营中却混淆视听、蒙蔽消费者,不仅破坏了市场生态,更严重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

事实上,临期商品本应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潜力市场。对厂商而言,能够有效减轻库存压力、减少资金占用;对消费者来说,可以以更低成本获得品质相当的商品;从社会层面看,则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商品流通效率。仅以食品行业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达33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401亿元。若能合法合规地盘活库存,临期市场无疑将释放出可观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诚然,任何新兴行业都难以完全杜绝乱象,但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降低其发生概率。对消费者而言,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虽不能彻底规避风险,却能显著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同时,对降价过于离谱的商品也应提高警惕,仔细甄别,避免因贪图便宜反而造成实际损失。

现实中暴露出的种种乱象,也折射出从供应链源头、平台审核到区域监管等多个环节仍存在漏洞。要让临期商品真正发挥其潜力,需要建立更透明的市场环境。比如,平台方应当加强商品信息公示,确保消费者在购买时能清楚了解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监管环节也可以通过出台更细致的标准,明确要求标注"临期"标识、规范终端销售行为等。

只有当交易建立在信息对称、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临期商品才能实现真正高效、可持续的循环。

天河马新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hpja.cn/4989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