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翻开世界强权史,战争几乎是崛起的标配。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登顶后,立马对西班牙亮出獠牙,抢占古巴、菲律宾;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动甲午战争,霸占朝鲜半岛和台湾岛;就连苏联强大后也曾多次对外用兵。唯独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后,不仅未动刀兵,反而让周边战火渐熄。数据显示,同期亚洲冲突频率显著下降,而中东、非洲、东欧却硝烟不断。这种“中国越强大,亚洲越和平”的现象,成了国际关系中的独有风景。
美国为何迟迟等不到中国的“扩张战争”?根源在于两国对武力的理解截然不同。可见西方的军事思想以“霸道”为主,强调以军力的强大来“狩猎”般地征服他人,而我们则遵循了“王道”的军事思想,始终把军力作为“守护”的盾牌来维护和保障了长期的和平。5000年的历史沉淀让中国深谙“兵犹火也,不戢自焚”的道理。举例来说,中国在南海面对菲律宾挑衅时,宁用海警船和水炮而非航母战斗群;在中印边境,冷兵器对峙成为常态。这种克制背后,是“物理征服易,人心归附难”的战略智慧。
美国并非没有动过武力的念头。但15年来,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次次指向同一结果:在家门口与中国开战,胜算为零。从三八线到北纬17度线,历史早已划下红线——朝鲜战争中装备简陋的志愿军让美军尝尽苦头,越南战争时中国一句“过线即参战”逼得美军轰炸机绕道飞。如今,中国的“东风快递”体系更让美军忌惮: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10马赫突防)、东风-41洲际导弹(覆盖全球)、鹰击-21反舰导弹(专治航母),足以将西太平洋变为“航母坟场”。美军报告承认,干预台海的代价将无法承受。
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实力就更不可小觑了,不说能否胜过美国,就能与之相抗衡了。其14亿的巨大人口不仅可动员1亿多的作战人员,还可支撑8亿的制造业工人为后勤的需要而奋斗,其工业的总产值就可同美国加上北约的总和相提并论。以2023年的势头看,中国造船的吨位已占全球的半壁江山,更令人惊叹的是,10年来我们下水的舰艇就达到了160万吨的巨大产量,堪称与二战时期的美国所达到的巅峰产量不相上下。但一旦开战,就会发现中国的生产线都能“下饺子”,而美国的盟友体系却“漏洞百出”:东盟的很多国家都在渴求着中国的市场,印度则一心一意地怕自己就要成为美军的“炮灰”,而日本和韩国的那些所谓的“基地”就更不用说了,一旦开战首轮的导弹就都能将它们给“覆盖”了。
普京曾点破关键:“美国已晚了15年。”若在2009年中国经济刚超日本时打压,或有一线胜算;但如今中国已嵌入全球供应链核心,稀土管制、技术突破、市场纵深让美国贸易战反噬自身。2025年中美关税战中,中国对美出口依赖降至3.2%,而RCEP区域贸易占比超50%。美国《华尔街日报》哀叹:“中国无需依赖美国,但美国离不开中国制造。”
今日西太平洋的航母对峙,实则是两国战略文化的缩影。中国双航母编队亮相,检验的是PL-15导弹与区域拒止能力;美军B-21轰炸机与第六代战机研发,追求的是敏捷打击优势。但双方始终保持“竞而可控”的底线——中国阅兵展示利器却不耀武,美军将领嘴上称“未被吓倒”,背后却加速革新作战理念。
中国选择的崛起之路,注定改写霸权逻辑。当美国仍在纠结“为何不打”时,中国已用合作共赢将发展盾牌铸成:一带一路串联大陆海洋,人民币国际化动摇美元根基,多极世界悄然成型。或许如古语所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战略——而这,正是5000年文明赋予中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