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航母的“全甲板攻击”?
依托于将各式各样的飞机都统一地集中在一块大而平的甲板上,才真正的体现了全甲板的战术调度艺术。
以不失甲板的起飞跑道的前提下,将航母的停机位的利用率最大化,并使每架舰载机都能按顺序的启动发动机、展开机翼、挂上必要的弹载加油等各项工作,最后依次升空作战,而这也就意味着对飞机的间隔的精确的把握,才能避免发动机的喷流将相邻的设备或人员都给灼伤了,更是对调度的路线的把控都需要如同钟表的齿轮般的“严丝合缝”。
其具有的“尼米兹”级航母的巨大“口子”就能将51架舰载机的全部力量一下子全部“喷”出,仅仅45分钟就能将20多架战机的全部力量一次性全部“喷”出,形成了一个极其可怕的饱和的打击的浪潮。但由于中国辽宁舰、山东舰的设计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各自的主甲板最多也只能同时容纳24架歼-15的飞机,而且其中大部分的停机位都无法同时进行发动机的试车工作,因此其实际的出击效率都大打折扣。
滑跃起飞的桎梏:甲板空间的“先天不足”
辽宁舰与山东舰源自苏系航母设计,其滑跃甲板与舰岛布局成为全甲板攻击的主要障碍。首先,舰首滑跃坡道因倾斜且为唯一起飞通道,无法停放飞机;其次,长达10余米的舰岛挤占甲板中部空间,割裂前后整备区;再者,歼-15作为重型舰载机,折叠后翼展仍达8.4米,进一步压缩停机容量。更关键的是,滑跃起飞仅有一个重载起飞点(长跑道),导致舰载机需轮流使用跑道,且满油满弹状态下滑跑距离长,极大拖慢出击节奏。相比之下,福建舰的平直甲板与电磁弹射器可同时支持三架战机待射,弹射间隔仅40余秒,效率提升50%以上。
从24架到38架:福建舰的“甲板革命”
由福建舰的甲板所画的那一道道的线条就暴露了其战力跃升的“密码”——36个战术的停机位加2个预警机的停机位,使其单波次的最大可放飞量就达到38架战机了。其战机编队的规模已接近美国的超级航母“福特”号的45架的半数了。
而随着电磁弹射器的诞生,歼-15T、歼-35等新型的舰载机的满负荷起飞也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同时还能将空警-600的固定翼预警机接装上去彻底的解决了辽宁舰、山东舰依赖预警的直升机的雷达视野的狭窄的矛盾问题。
凭借对甲板热机的优化的布局,使得多台机组的同时启动将整备的时间都给的更短了,据央视的报道来看,如果福建舰的两套垂直发射器都能同时投入作战的话,其10分钟就可将15架的战机全部弹射上空,并可在半小时内完成全甲板的出击作业。
体系支撑:中国航母的“主场优势”
有人认为中国航母缺乏固定翼预警机与远程打击能力是致命缺陷,但这一观点忽视了体系作战的现实。在近海防御战略下,辽宁舰与山东舰的作战半径可得到岸基预警机、东风导弹与无人机的强力支撑。
例如,空警-500的探测范围覆盖第一岛链,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则构成“区域拒止”火力网,迫使对手航母不敢轻易靠近。福建舰的意义在于将这种防御体系向前推进至远洋,其全甲板攻击能力可配合055驱逐舰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实施“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突击战术。
未来之路:从“追赶”到“并行”
中国航母发展仅用十余年走完美国半世纪之路,但核动力、舰载机多元化和远洋后勤保障仍是待突破的关卡。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已与美国“福特”级站上同一起跑线,下一步需加速歼-35隐身战机、舰载无人机等装备的整合。正如外媒所言,中国航母正从“训练平台”蜕变为“战力投射平台”。当福建舰的甲板升起新一代舰载机群时,中国海军的深蓝航迹将不再受限于近海,而是延伸向更广阔的远洋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