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耐人寻味的是,该核潜艇此次抵达菲律宾的过程中,自通过巴士海峡后,一直以水面状态航行进港,与以往潜航或半潜航的做法大不相同。不过,这艘能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攻击核潜艇,在通过巴士海峡上浮后,就被中国的“女娲星座”商业卫星系统抓拍正着。据称,仅用12分钟即被准确定位。社交媒体上也流传出“女娲”卫星拍摄的相关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女娲星座”是由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多基线干涉雷达星座,组网卫星共114颗,可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三项功能的一体化集成,形成空地协同的卫星互联网。全部建成后,对全球任意点的平均重访间隔可达小时级,对全国陆地区域可实现天级全覆盖,对全球范围则达到每月级覆盖。
当然,媒体所能报道的仅限于商业卫星的观测情况。至于我国军用卫星对“俄亥俄”号的监视程度,则可想而知。
“俄亥俄”号此次前来南海,可能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侦察监视福建舰的海上活动,同时对我在南海的兵力部署进行威慑;二是为菲律宾撑腰打气;三是进一步熟悉南海战场环境。
而“俄亥俄”号此次不以水下潜航方式,而是选择水面航行抵达菲律宾,显得别出心裁。这一举动可能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在政治上进行权衡。一方面,中美首脑及防长通话刚刚结束,美方需展现愿与中方加强沟通协调的姿态;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华军事施压的立场。
二是将威胁态势摆在明处,意图增强威慑效果。明着让中国看到,若一直潜在水下,中方是否发现尚未可知,反而不易达成威慑目的。
三是为避免引发纠纷。中国已在黄岩岛和西沙群岛宣布领海基线,若美军潜艇未经通报、未上浮即进入相关岛礁领海或邻近水域,中国海军有权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四是为防止意外重演。2021年“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山事故,令美军记忆犹新,因此在无绝对把握的水域更倾向于采取保守航法。
不论美方出于何种考量,“俄亥俄”号核潜艇既然已被中方盯上,在南海活动中恐怕也难以逃脱中国反潜兵力的密切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