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脱胎换骨的“拉伸飞翼”设计的外形形似银杏叶的轰-20不仅能更好地兼顾了隐身性,还将充分发挥其超音速的巡航能力.。依托于对其气动布局的精心优化,其后缘的折线角度的设计都达到了15度的极限,使其相比B-2的隐身性能都有了30%的明显提升,而且其雷达的反射截面也仅仅只有0.001平方米的可怜小数,远远的就高出了B-2的0.1平方米的水平。借助将轰-20的设计理念从单纯的“B-2模仿”升级为对隐身、速度、航程的更优的平衡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就将其推向了与B-2更上一层的新高度。
动力系统方面,轰-20或配备6台改进型涡扇-15发动机,总推力接近100吨,支持2-3马赫的超音速巡航。在载弹15吨、载油140吨的条件下,超音速模式航程可达1.1万公里,亚音速模式下进一步提升至1.35万公里,覆盖关岛、夏威夷乃至美国西海岸。此外,其载弹量可能达到45吨,远超B-2的23吨和B-21的10吨,可搭载长剑-20巡航导弹、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等武器,甚至指挥攻击-11无人机群协同作战。
其延迟的亮相也与其技术的迭代性所带来的复杂性不无关系.。据报道,研发团队在等离子隐身涂层、纳米吸波材料、分布式航空电子系统等领域持续突破,甚至推翻了早期方案以追求更高可靠性。而新一代的铁基纳米涂层的诞生不仅能有效的对抗目前的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而且能在高温的恶劣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其所具有的优良的稳定性;而将综合的航电系统赋予了轰-20“智能平台”的高新技术的装备,可将战场的各种数据实时的融合起来并根据战场的动态情况动态的调整其所具有的各种战术,真正的实现了将飞机的“眼睛”“耳朵”“大脑”都集于一身的飞机的“神经”系统的高新技术的装备。伴随这些引领时代的技术细节的不断迈进,中国的航空工业也从原来的“跟跑”者逐步的迈向了“并跑”的先行者,既满足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为将来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略层面,轰-20的意义远不止于填补轰-6K的短板。它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并与歼-20、歼-35等机构成“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中的空基支柱。
美军分析认为,轰-20的服役将迫使太平洋防御成本飙升——每增加一架,美军相应防御开支可能上升10%。其隐身与高超音速武器的结合,可对航母编队、关键基地实施“穿透性打击”,重塑西太战略平衡。
尽管官方未公开时间表,但多项迹象显示轰-20已接近成熟。如2024年空军的那一波招飞的宣传片都以红外的轮廓的暗示都指向了飞翼的构型,而2025年试飞院的那一条关于“首飞成功”的公告也都被很多的网友都纷纷的将其与该机型联系了起来。
基于近期西飞公司的复合材料采购量骤增87%,也让人不得不对其即将开启的量产的可能性做出进一步的佐证。据业内专家预计,轰-20将于2026年底实现首飞、2028年首批交付部队,到2030年基本形成了初步的战力。
伴随从仿制苏联的图-16到自主的研发了隐身的轰炸机,中国航空工业七十年的技术积累,也正通过轰-20这样一类的项目逐步的将战略的威慑力从潜在的”潜力”转化为了实质性的”真力”。
而这架战机不仅代表了空军跨入了“全球到达”的历史大关,更成为我们观察、了解中国高端装备的创新路径的重要窗口,它的诞生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在隐身材料、动力系统、智能作战等领域的自主突破,已经足以支撑起一条不同于B-2的技术路线,更为重要的是其带来的战略、战术的深远的战略性、战术性的影响将为我国的空军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